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2019-06-04 08:48:18 admin
现行标准幼儿园活动中提出问题具有一个很大难题,即幼儿教师的提问设计多数为自己活动主题目标的知识、能力来服务,缺少对幼儿情感的回应。有的幼儿教师急于引领幼儿进入自己的思路,往往忽略并禁锢了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不仅不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反而事倍功半。那么,如何优化幼儿园教师的提问,进而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方案一:直切主题法
老师在提问时,要直切本次活动的主题,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核心点。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提问前心中不仅装有大目标,而且能按照幼儿的反应再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如在进行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时,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找苹果,可以这样提问:“苹果怎么不见了?苹果在哪呢?”这些提问不仅让幼儿抓住绘本阅读的重点——让幼儿的注意力从小蛇散步的旅程转移到旅程中遇到的各种水果或食品,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形状,由形状的相似而猜测到绘本的关键所在——苹果装进了小蛇的肚子里。
方案二:顺藤摸瓜法
幼儿的抽象思维非常弱,幼儿教师的提问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性和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设计提问,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如在幼儿园中班健康主题活动“早餐,你喜欢吃什么”中,老师提问:“如果早餐是小鱼,会是谁吃呢?”幼儿很快回应:“是小猫。”随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早餐是青草,会是谁吃呢?”幼儿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是各色各样的。有的说:“是小兔。”有的说:“是奶牛。”还有幼儿回答:“是小羊……”幼儿教师开始对小朋友们的回答进行梳理和分析,启发他们说:“如果早餐是青草,可能是小兔吃的,可能是奶牛吃的,还有可能是小羊吃的。”
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时、适宜地进行拓展,并抛出新问题来启发幼儿思维,让他们在原有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联想,并转化为一对二、一对三等等,深化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顺藤摸瓜式的提问中,师幼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孩子们的认知结构,而且也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方案三:自相矛盾法
当幼儿在主题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对问题的看法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空间,把问题重新抛还给孩子。教师可用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幼儿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方案四:情感呼应法
针对现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中出现的有关情感呼应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师幼之间亲切的互动来进行弥补。
提问本身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应——反馈交流,这就好比教师、幼儿在玩抛接球的游戏。当教师抛出去一个球,幼儿抛还给教师,教师再把问题抛还给孩子,在这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自主对话中,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提问的“抛接球”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有惊人的语言和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就是孩子们抛还给我们的球,教师要及时、有智慧地去接球,并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孩子。